今天我測了一下僵尸粉。發(fā)現(xiàn)很多微信好友把我刪除了。
當我加回去詢問原因時,他們的回復常常都是:他們覺得我高冷,不搭理他們,發(fā)朋友圈但不會他們的微信.........這讓我感到非常無奈。其實,我真的不是故意不回復,只是微信里的好友實在太多了,各種群組的信息鋪天蓋地,根本應付不過來。
在我的微信里,有太多的行業(yè)群、公司群、討論群,還有各種各樣的群組,例如客戶群、產(chǎn)品交流群、合作伙伴群等等。每天打開微信,映入眼簾的永遠是“99+”的未讀消息。這些信息如同海嘯般涌來,讓我根本無從下手,難以一一回復。
在公司群就好多,有的時候我都找不到我自己!
為了看看自己到底錯過了多少消息,我剛剛嘗試用關(guān)鍵詞搜索了一下,才發(fā)現(xiàn)很多重要的信息居然被我忽略了。
有些人的消息,我居然在一個星期之后才看到,有些甚至是一個月、半年,甚至一年后才無意間發(fā)現(xiàn)。這讓我非常內(nèi)疚,因為我明白這不是我想要的溝通方式。
然而,現(xiàn)實是,我確實無法應對這么龐大的信息量。因此,我真誠地希望大家如果有重要的事情,請直接發(fā)郵件給我。
我的郵箱是:?
alishalovebeauty@gmail.com。
這個郵箱我基本上每天都會看,根本不會錯過任何消息。
通過郵件,我能更好地管理信息,確保不會錯過每一條重要的消息。
Alisha的碎碎念:
說實話,我忍微信好久了。
微信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即時通訊。用戶可以通過文本、語音、圖片、視頻、文件等多種形式進行溝通,支持語音和視頻通話,方便用戶實時交流。無論身處何地,只要有網(wǎng)絡,微信的消息就會第一時間送達。無論是簡短的問候、緊急的通知,還是復雜的對話,都可以通過微信瞬間完成。
這種最早和陌陌并肩的約炮神器,現(xiàn)在居然是國民社交App。
做的也是真成功,無論你用什么樣的app,到最后大家都會問你:微信多少。
可不就是嗎?
一個平臺,多種操作。支付、社交、電商、吃喝玩樂、等多功能集成,用戶粘性不高都不行。
微信就適合適用于非正式和日常的交流.
重點是:
太不適合工作了??!
消息易被淹沒:大量閑聊、廣告和群消息充斥,重要信息容易被忽略。信息碎片化嚴重,每天數(shù)百條信息轟炸,難以深入思考,易導致誤解和重要信息遺漏。
缺乏分類整理功能:不像郵箱可以對郵件進行分類整理,微信的消息難以快速準確地找到關(guān)鍵內(nèi)容。
微信的文件傳輸有大小限制。好多次我的文件根本就傳不出去,每次都是用郵箱發(fā)送的,郵箱的附件大小的限制較為寬松,如果需要發(fā)送更大的文件,也完全可以通過云服務鏈接實現(xiàn)。
我能找到20年前的郵件,但找不到20年前的微信聊天記錄嗎?oh,微信20年前都沒有,我記得好像是我大二那年才有的。那年超級流行搖一搖,附近人。不說10年前,2年前,我現(xiàn)在連1年前的微信記錄都沒了。早沒了。動不動就是內(nèi)存過大,讓你清理,換個賬號登陸有沒同步更新,文件過幾天就又打不開,我也是服氣。
還有就是我最討厭的語音功能。動不動就給你發(fā)個40-50s的語音。有些人說的話壓根就聽不懂。特別浪費時間。
-
太多太多了............
很多人喜歡通過微信聊天來溝通工作,這也是我最討厭的一點。一點社交距離都沒有。隨時隨地發(fā)消息,不行就拍一拍,再不行就發(fā)語音發(fā)視頻。
我本人更傾向于使用郵件來處理工作事務。
根據(jù)自己的時間安排查看和回復,從而集中精力處理工作,專注思考和探索。緊急事件則可以通過電話解決,而不是打碎我整段時間,導致工作效率降低和焦慮感增加。
我真心期盼著什么時候中國人的工作場景能夠普遍采用郵箱進行溝通交流。
在當前,我對自己效率低下的狀況深感厭煩,而微信的廣泛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進一步降低了我的工作效率。我原本效率就不高,如此一來更是雪上加霜。回顧過往,我也曾困惑為何許多人鐘情于微信。
可能是發(fā)現(xiàn)自己無法在不與他人互動的情況下,獨立、系統(tǒng)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要是讓他們一次性、完整且無歧義地在郵件或文檔中表述自己的觀點,往往會遇到困難。他們可能會抓耳撓腮半天,最終寫出來的內(nèi)容仍然不完整,缺乏清晰的邏輯和背景信息,導致需要別人不斷追問,才能逐漸把他們的想法拼湊出來。因此,這類人會認為微信非常高效。微信的即時性使得他們可以在對話中,邊聊邊整理思路,通過他人的追問和反饋來梳理自己的想法。
然而,從接受信息的角度來看,這種微信溝通方式反而顯得低效。首先,它耗費了更多的時間。假設你自己花30分鐘思考并寫一封郵件,我只需3分鐘讀完,我們共計消耗33分鐘。而通過微信聊天,你可能會拉著我一同思考,聊了30分鐘,結(jié)果我們一共花了60分鐘。其次,微信溝通不便于回顧。每當我需要回憶溝通的內(nèi)容時,都得從頭整理聊天記錄,才能找到有價值的對話。這種反復整理的過程無疑增加了時間成本,有時甚至不得不為微信溝通做一個非正式的會議紀要。
因此,每當我察覺到對方試圖通過微信與我討論工作事項,我都會建議他們先把思路整理好,寫一段文字發(fā)給我。雖然有時他們的文字仍然無法一次性傳達清楚,但至少減少了冗長的聊天過程。
當然,對一些人來說,如果對方是他們的甲方或上級,他們可能無法提出這樣的要求。但如果你發(fā)現(xiàn)對方習慣于這種聊天式的工作溝通方式,至少可以判斷出,對方在工作中缺乏系統(tǒng)的思考,甚至可能反映出思維能力的不足。
與微信不同,郵件通常需要更多時間來撰寫和閱讀,這使得郵件內(nèi)容更為正式、系統(tǒng)且邏輯清晰。在郵件中,我們可以詳盡地描述事情的來龍去脈,并附上必要的文件或數(shù)據(jù),讓對方能夠全面了解情況。這種方式尤其適用于復雜的工作匯報、合同洽談等場合。
而且郵件的 “慢節(jié)奏” 賦予了我們思考的空間與時間,有助于我們表達得更加準確,避免在快速回復中出現(xiàn)不必要的錯誤。在涉及需要深度思考的問題時,郵件的這種優(yōu)勢顯得尤為重要。
什么時候中國人的工作可以普遍用上郵箱就好了?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DLZ123立場。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為作者所有,如需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作者 )

網(wǎng)站運營至今,離不開小伙伴們的支持。 為了給小伙伴們提供一個互相交流的平臺和資源的對接,特地開通了獨立站交流群。
群里有不少運營大神,不時會分享一些運營技巧,更有一些資源收藏愛好者不時分享一些優(yōu)質(zhì)的學習資料。
現(xiàn)在可以掃碼進群,備注【加群】。 ( 群完全免費,不廣告不賣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