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不好做,工廠原材料在漲價,物流費用又再漲,請人的成本也越來越高。老板不容易,最后就只能把成本上漲轉嫁到了消費者身上了。打工人覺得,加價影響轉化,業(yè)績又涼涼。對顧客來說,他們會不會受不住我們的漲價而放棄我們呢。瑟瑟發(fā)抖之下,只能提價也做有策略地提價,而不是猛提。
-
真誠說出你提價的“原因”
*你提價是因為你提供了更多的服務,請了很多客服,大大提升售后回復速度。
*你提價是因為業(yè)務擴充,例如最近花了很多錢,搞了個新專利產品
所有的精髓在于,我的一切漲價,都是為了給你更好的體驗,而不是我要漲價的。
-
主動提前告知他們漲價。不要等客戶做最后知道的那一個。尤其是漲幅越大,越要給客戶一個心理緩沖期。不然他們會覺得很委屈的。也順便可以刺激他們在你漲價前來一波搶購。但是大家不要覺得這是一個營銷手段,因為獨立站這樣搞幾次反復漲價作為噱頭,客戶就不會再相信了。
-
漲價漲得理直氣壯
千萬不要懷著內疚去道歉去討好客戶。因為沒有說一個產品是永遠這個價格。我小學和現在吃快餐都翻了幾倍啦。難道我不吃?如果你去道歉可能會懷疑。你漲價是有貓膩的。
-
一視同仁
漲價的邏輯要讓內部形成共識,對內團結一致。知道漲價的目的。我就試過,不同地區(qū)的獨立站,公司要求漲不同的漲幅。最新的歐洲因為稅的問題,漲價的幅度不是根據產品重量和價格,而是以老板自己喜好來漲價的,而且不同地區(qū)不一樣,會打擊員工積極性,也會讓不同地區(qū)的客戶產生疑惑,還有隔閡。
-
不要一步到位的漲價
像這次歐洲增稅的事情,其實很多賣家都沒有立刻漲價。因為如果一下漲價幅度太大,客戶體驗會很差,我們應該慢慢逐步在試探邊緣提價。還可以嘗試做一些EDM測試,分組調查,這樣不用一下子改了全網,也可以測試出你的顧客對于漲價的接受程度。
-
拉上補下提價
大家可以根據產品的定位來提價。例如引流款的價格可以先不提,然后新品的價格提高點。還有一些熱銷的,不用廣告引流也出單的爆款可以提一下價,一些沒什么銷量曝光的,甚至可以減價。綜合來定價,只要整站的盈利率保持相對平衡就可以了。
再損一點的,還可以參考蘋果的定價策略,仔細分析下iPad的定價你就可以看到蘋果的精明之處。假設生產一部iPad的邊際成本為常量,如果蘋果公司推出統一的市場價格,公司實際只拿到A區(qū)域的消費者剩余;實際情況又如何呢?蘋果通過內存大小的分級自動地將產品分成三個版本,16G機型的國內售價將為3988元(約590美元),32G機型售價為4788元(708美元),64G機型售價為5588元(826美元)。通過將產品分級處理,就可以多拿到B和C兩個區(qū)域的消費者剩余。就像iPad一樣,蘋果每次推出新硬件產品,總是遵循著多版本的方式,更明顯地是,它常常是保持Goldilocks式的定價方式,即一次只出三種版本——高、中、低三檔,每次都是按照內存的大小恰到好處地區(qū)隔三類市場,并照顧到不同市場的顧客的需求。
? ? ?對價格比較敏感的顧客通過“自我選擇”,就會主動地降低對內存大小的期望,而接受較低的價格,而對價格不敏感的顧客則愿意為了更高的內存而貢獻更多的消費者剩余。? ? 這種定價策略,我覺得不僅可以用在日常,甚至可以是我們不得不提價的時候也提供了一種思路方向。
就算你把以上所有點都考慮到并且做好,其實實際上還是有可能會流失一些用戶。但是我覺得,沒有辦法讓所有人滿意和十全十美。大家可以多花點時間提高產品附加值,提高產品質量,吸引更優(yōu)質的客戶可能比在自怨自艾害怕漲價流失客戶有用多啦。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DLZ123立場。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版權為作者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作者 )

網站運營至今,離不開小伙伴們的支持。 為了給小伙伴們提供一個互相交流的平臺和資源的對接,特地開通了獨立站交流群。
群里有不少運營大神,不時會分享一些運營技巧,更有一些資源收藏愛好者不時分享一些優(yōu)質的學習資料。
現在可以掃碼進群,備注【加群】。 ( 群完全免費,不廣告不賣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