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不好產品?可能你一直在自說自話。
很多人誤以為產品功能就是營銷賣點,于是在推廣時一味地羅列產品的各種參數(shù)、特性,卻發(fā)現(xiàn)效果平平,無法打動消費者。事實上,營銷賣點和產品功能有著本質的區(qū)別,搞清楚這一點,是做好營銷的關鍵一步。
產品功能:是“它有什么”,而非“對你有什么用”
產品功能是產品與生俱來的特質,是“它有什么”。比如一部手機,它的功能可能包括高清攝像頭、大容量電池、快速充電、強大的處理器等。這些功能是產品的基礎,是產品存在的物理或技術層面的體現(xiàn)。企業(yè)在研發(fā)產品時,會根據市場需求和技術水平,賦予產品各種功能,以滿足消費者在使用層面的基本需求。
以洗發(fā)水為例,常見的產品功能有清潔頭發(fā)、滋養(yǎng)頭皮、去屑、柔順發(fā)絲等。這些功能是洗發(fā)水作為一種清潔護理產品所必須具備的,是產品的“硬件”條件。
消費者在選擇洗發(fā)水時,會考慮這些功能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比如有頭皮屑的人會更關注去屑功能,頭發(fā)干枯的人會更在意滋養(yǎng)柔順功能。
營銷賣點:是“功能→需求→利益”的翻譯過程
營銷賣點則是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fā),挖掘產品功能中能夠滿足消費者需求、解決消費者痛點或帶來特殊利益的那個點。
它不是簡單地陳述產品功能,而是將功能轉化為消費者能夠感知到的價值和好處。營銷賣點是產品的“軟實力”,是讓消費者選擇你而不是競爭對手的關鍵因素。
同樣以洗發(fā)水為例,假設一款洗發(fā)水具有獨特的植物配方這一功能。如果只是說“我們含有植物配方”,這只是在陳述產品功能,消費者可能并不清楚這對他們有什么好處。
但如果將其轉化為營銷賣點:“天然植物配方,溫和清潔頭皮,讓你的頭皮每天都享受自然呵護,告別化學刺激帶來的敏感問題”,這樣就把植物配方這個功能與消費者對溫和護理、頭皮健康的需求聯(lián)系起來,讓消費者明白使用這款洗發(fā)水能給自己帶來什么具體的好處。
正確轉化邏輯:
“植物配方”→“溫和清潔頭皮”→“告別化學刺激導致的頭癢紅腫”→“敏感肌也能安心用”
所以,你現(xiàn)在知道為什么你的產品賣點打動不了人嗎?
根本原因在于:產品功能是冰冷的參數(shù),而營銷賣點是消費者的切身感受。產品功能是從產品本身出發(fā)的描述,而消費利益點則是從用戶群體出發(fā)的解決方案。
看看這些成功案例:
王老吉涼茶沒有強調涼茶配方,而是聚焦“怕上火,喝王老吉”這一場景痛點。
白加黑感冒藥將“白天服白片不瞌睡,晚上服黑片睡得香”作為核心賣點。
充電寶品牌不說“10000mAh容量”,而強調“輕到能裝口袋,一周不用充電”。
消費者購買的從來不是產品本身,而是產品能帶來的改變或結果。客戶并不需要你的產品,客戶需要的是解決他的問題。
如何將產品功能轉化為營銷賣點
1. 深入了解消費者需求
要想找到有效的營銷賣點,首先要清楚消費者的痛點、需求和期望??梢酝ㄟ^市場調研、消費者訪談、分析競爭對手等方式,了解目標消費者在使用同類產品時遇到的問題,以及他們希望產品能提供哪些解決方案。
比如,對于電動剃須刀,消費者可能關心剃須是否干凈、是否舒適、是否容易清洗、續(xù)航時間多長等問題。
如果一款電動剃須刀具有浮動刀頭的功能,那么針對消費者對剃須舒適度的需求,就可以將其轉化為營銷賣點:“浮動刀頭設計,緊密貼合面部輪廓,剃須更舒適,告別刮傷和刺痛”。
你可以問自己三個關鍵問題:
這個功能能為消費者解決什么具體問題?
使用后消費者能獲得什么實際好處?
這個好處能帶來什么情感滿足?
以戴森吹風機為例:
2. 突出獨特性
營銷賣點必須具有獨特性,是競爭對手沒有或者沒有突出強調的。如果你的產品功能是市場上普遍存在的,那么就需要從其他角度挖掘獨特的價值。
例如,市場上很多護膚品都含有保濕成分,如果你只是說“我們的產品具有保濕功能”,就沒有什么吸引力。
但如果你的產品采用了一種獨特的保濕技術,能夠讓保濕效果更持久,那么就可以將其作為營銷賣點:“創(chuàng)新保濕科技,24小時持續(xù)鎖水,讓肌膚全天水潤飽滿,告別干燥脫皮”。
3. 用場景化語言表達
記住黃金公式:產品功能 + 用戶場景 = 利益點
升級版可以打造超級賣點:利益點 + 意識形態(tài) = 品牌主張
如Jeep自由光的“看過世界的孩子更強大”,將越野功能提升到家庭教育理念層面。
4. 用情感連接消費者
公式:功能→解決的問題→具體好處→情感價值
除了滿足消費者的功能性需求,營銷賣點還可以通過情感層面的訴求來打動消費者。比如,強調產品帶來的安全感、歸屬感、成就感、幸福感等。
案例:智能掃地機器人
避開賣點提煉的三大坑
貪多求全:堆砌10個賣點不如聚焦1個核心優(yōu)勢。例如,戴森吹風機僅圍繞“超高速馬達”擊穿用戶心智,多賣點易導致記憶模糊。
夸大其詞:某品牌宣稱“護膚品7天煥膚”被處罰案例警示,賣點需基于真實體驗,用“28天改善膚質”等可驗證表述更具說服力。
-
自說自話:智能冰箱曾主推“社交媒體互動”功能,因未洞察用戶“保鮮/省電”核心需求,功能使用率不足3%淪為擺設。
提煉邏輯應遵循“用戶需求 - 產品價值 - 場景驗證”三角模型,杜絕偽需求包裝,用可感知價值點構建競爭壁壘。
總結
營銷的本質是價值的翻譯工作——把技術語言轉化為生活語言,把產品參數(shù)轉化為用戶利益,而非單純的產品功能羅列。
當你能用消費者聽得懂的語言,講他們關心的故事,才能讓消費者記住你的產品,產生購買欲望。
本文轉載請注明出處。禁止二創(chuàng)和洗稿,一經發(fā)現(xiàn)將追究責任!!!